在pH小于4.5的时候,氢离子就会对植物产生危害,主要表现在对作物根系细胞膜的破坏,抑制根尖分生组织发育,造成根系吸收能力下降。酸性土壤中除了前面咱们讨论过的铝、锰对植物的毒害,氢离子的毒害作用,也不能忽视。土壤pH持续降低,对种植的影响,种过地的都知道。亿农美科生防小组在东北大豆种植区取样检测,发现土壤pH小于4.5的时候,固氮根瘤菌明显减少。查阅了相关资料,验证了这个检测数据,具有普遍性。也就是酸性环境里,氢离子会杀死某些功能菌,就包括固氮根瘤菌。氢离子还会加剧土壤酸化的程度,已经公认的就是,氢、铝离子是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,也就是钙、镁等离子的流失,土壤胶体吸附能力下降,氢、铝离子趁虚而入,就造成了土壤酸化。土壤中氢离子增多,对作物吸收其他阳离子产生拮抗作用。比如氢与氯结合的时候,氯化氢在土壤中溶于水,形成盐酸。还有个很臭的东西,就是硫化氢,这个在土壤中经常出现,尤其是温室大棚,一旦有大量的硫化氢,就会严重危害棚内作物。我记得有个老师讲过,在温度低的时候(具体多少度记不住了),还有就是空气很少的土壤环境里,会分解成硫和水,可是这样极端的条件,作物还能不能存活呢?空气充足的条件下,可能会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水。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组织和叶绿体造成破坏,严重的会造成植株脱水死亡。可能有的朋友会问,硫化氢哪来的,氢来源大家都知道,水就是H2O,硫的来源也很广泛,酸雨,硫磺粉,含硫肥料等。一个H2S04分子中有 1个硫原子,2个氢原子,4个氧原子。大家这下知道硫、氢是怎么来的了吧。当然,我只是大概举例,还有其他途径,就不展开探讨了。矿质养分与土壤pH密切相关,元素总量不变的前提下,随着pH变化,各种矿质养分的活跃度也一起变化。活跃度高的,更容易吸收。举个例子,土壤pH小于4.0,氧化态铁会变得活跃,铁元素吸收过量,就会造成上一篇讲的单盐毒害。如果pH较低,又是板结严重,厌氧条件下铁会变成还原态铁,更易溶于水,对作物的毒害也会加重。我们的案例:辽宁省东港市大孤山镇,盐碱土改良过度,造成了土壤酸化,至于怎么改到这个程度,有兴趣的可以留言,一起交流。回到主题,实验地块土壤pH3.9,水稻苗移栽后缓苗很慢,根系基本不发育,小部分地块出现死苗。拔出水稻苗,能看到明显的铁锈,初步断定是铁中毒,当时农场种植户还觉得不可思议,因为他从没有听说过铁中毒。通过取样检测土壤,切片检测水稻苗根系,存在大量的还原态铁。数据是诚实的,这位种植户也认可了检测结果,通过撒施改良剂,快速改变土壤pH,达到了5.0左右,水稻僵苗现象立马得到了缓解,改良后二十天,新发根系基本无铁锈现象。再回到氢离子,前面说到了氢离子在较低pH环境里,会灭杀某些功能菌,灭杀的主要是细菌,因为真菌在酸性环境里适应能力更强。当土壤pH低于4.5,真菌占据主导地位,这些真菌里,有害菌占的比例更多一些,通过显微镜很容易可以观察到,有规模的农场,可以自行检测。土壤酸化后,会使土壤有益微数量减少,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。例如,降低了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,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,从而影响土壤的分解和土壤养分循环。酸化土壤有利于根际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,易滋生腐霉菌、尖镰孢菌、丝核菌等致病真菌,使得分解有机质及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、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数量降低,会加重土传病害。所以说呢,我们做了大量的土壤检测,发现土壤酸化以后,出现了各种作物生理障碍,如果误判了,这一季,就耽误了。种地不易,土壤改良也不容易,我们要正视问题,不要死马当活马医,对症下药才是硬道理。